激荡三十年 回首亦从容

 17年前     100  

文章目录

三十年,在人类历史长河中,只是白驹过隙一瞬间。
三十年,于一个国家而言,则可说风云激荡,变化万千。
三十年,对一个人而言,则是人生旅途的三分之一……
弹指一挥间,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。30年来,中国大地发生的无数堪称神奇的变迁,让世界瞩目,令华人感慨万千……
于一个人而言,30年的光阴,几乎就是人生旅途的三分之一,甚至已浓缩了人生的全部。一个人的30年,与苍茫大地、国家天下相比,似乎只是沧海一粟,微不足道。然而,一滴水也可映射太阳的光芒,见证历史的波澜壮阔。正如一沙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。
细数个人30年来的流年碎影,也别有一番情怀。

(一)70年代:物质的极度匮乏
30多年前,我出生在云南曲靖的一个中国典型式的农村。那时的农村,怎一个“苦”字了得?
那时,中国开始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。但或许我们家乡是山高路远,“岭厚春风迟”的缘故,穷苦是家乡唯一的感受。
印象中,穿得极为简单、单调。新三年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。哥哥姐姐穿不下,弟弟妹妹接着穿。一年难得添套新衣服,即使添了,也很舍不得常穿,通常是逢年过节,走亲访友时才派上用场。
吃 得很粗糙,饥饿的记忆也有,吃得差则是记忆深刻。加起来,一年中恐怕有半年得吃粗粮。即玉米面、大洋芋、荞麦面,有时还会拌些豆叶(要是每顿都能吃上白米 饭,该是多么地幸福啊!)。即使如此,全家人还得为口粮操劳奔波终年。当然,那个年头,不挨饿已是幸运。至于肉,则只能是逢年过节才能享受一点的,算是打 打牙祭,为快要生锈的肠子,擦点油。零嘴食嘛,则连做梦都没有现实参照。
住的是土木结构极为普通的民房,到处透着亮。夏天倒是凉爽,空气流通好,还可体会古人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的意境。但下雨时,就没那份景致了,经常是外面下大雨,屋里下小雨。冬天就更不妙了,寒风会从各个空隙里钻进来。
那个时候,因为还年幼,也很少有机会去远方。最多,就是走走亲戚,交通工具嘛,全靠两只脚。星期天有幸跟大人去赶集,六七公里外的公社集市,较少有班车,即便有也舍不得坐,都是走着去走着回。还好,因为开心也就不觉着累。
娱乐这个词,在当时的农村里,似乎还没发明。印象中,父母极少买过玩具给我们。但那个时候的童年却也是快乐而充实的。劳作一天后,听老人“摆白” (即讲些无从考据的神话传奇故事),左邻右舍的人听得浮想联翩,物我两忘。买不起玩具,孩子们就自己制造。不是有号召“自已动手,丰衣足食”嘛。于是,弹 弓、铁环、泥制汽车、上树捕鸟、下河捉鱼……孩子爱玩的天性,展现无遗。大自然里的花草虫鱼鸟兽,便是一座五彩缤纷的童话天堂。在孩子眼里,物质极度匮乏 的时代,却阻止不了亲近、探索美妙无穷的大自然的天性。如果有来生,我还是希望在农村放逐自己的童年。
那个时候,国家的经济还不景气,人们普遍都很穷。差别似乎也不是特别地巨大,社会矛盾似乎也不是特别地突出。当然,因为年幼,文革浩劫的影响,似乎也不怎 么深远。隐隐约约间,依稀记得各家均是有出身和成分的:有地主、富农、中农、贫农之分。那时,“集体”这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,村里的田地是国家、集体的, 各种农用设施,归集体所有。一草一木,一针一线均为集体所有。
许多家庭门上的对联,横批常见“以粮为纲”四字。由此可见,粮食对于国人的重大意义。公社、生产队、大集体、村小组,几百人同时在一片田地上劳动的场景,那种壮观场面至今依稀可忆……
那些艰苦的岁月,正在变成遥远的追忆,并逐渐被历史尘封……

(二)80年代:理想和信念的力量
改革开放的浪潮逐步席卷全国的每一个角落。中国农村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、最伟大的变革: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!
此举让中国8亿多农民实现了几乎遥不可及的梦想:终于有了可以自己作主的土地。这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,这是一场意义深远,足可载入史册的暴风骤雨般的山乡 巨变。中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,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,粮食产量逐年增长,农业开始迅速发展,农村状况开始改善。
土地下放到户后,人们虽然还说不上已富起来了,但至少,不会再饿肚子了。至少,一年中,绝大部分时间里,可以吃上白米饭了。但农村还是普遍很贫穷很落后, 尤其是在边远的农村。中国是农业大国,而且是人口大国,解决温饱问题,可说是最大的国计。农村的改革进程,直接关系到中国各项改革方案的成败。
上小学的课堂,记得是在村里的一个破庙,稍加改装就用来教书育人了。那时,许多家贫的女孩子,通常是没有上学机会的。兄弟几个中,又通常只能保证一个上学,谁的成绩好保留谁。当时,国家的总体教育都还不发达,遑论农村教育。
不过,70版人读小学、初中时,倒是不怎么花费钱。我读一年级时,语文和数学课本,只用了1.3元。当然啦,那时的钱也很值钱。那时的一块钱简直就比现在的一美元还管用。学校里,随时可见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、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的题词或标语。
初中,进了乡一中,开始了住校生活。一周回一次家,单程走四五公里路。学校也是在筹建之初,有点百废待举的样子。课余时要在学校周围种菜、植树,有时,还 有硬性任务:到十多公里外的山上砍柴,挑回来交给学校。那时,学习的榜样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姐姐。好多次作文,都会引用她为范例。(如今,张海迪已奋斗成 了中国残联的主席!真了不起!)后来,直白却极富哲理的《汪国真诗选》激励着无数颗青涩的心灵,许多人争相传阅,摘抄,诵读。台湾歌手齐秦《大约在冬 季》、费翔的《冬天里的一把火》开始搅动国人娱乐的细胞。流行歌词手抄本,成为当时校园文化的一抹亮色。
全班的男生,三十多人挤住在一大间宿舍里,有时人多了,还得二人同床,但不共枕。一到晚上,各种奇妙的声音此起彼伏,交响辉映:各种不同的鼾声、梦呓、磨 牙……那时,电力供应也很紧张。经常停电,有时,为了上晚自习,便点起煤油灯。也许,很多70版近视,这是一大因素。
很喜欢上体育课,因为可以玩,可以暂时不很拘束地坐在教室里。虽然,操场只是块相对较平整的土地,也有两块晃而不倒的篮球架。还有两张乒乒球桌,是水泥 桌,有些破损,中间是七拱八翘的砖网。家境好的学生,会有块球拍。有些则是自己削制的木板,或者干脆就找个笔记本当拍用。但依然乐在其中。获得快乐,有时 也很简单。
那时的天总是很蓝,日子也总是过得很快……

(三)90年代:坚信知识改变命运
初中毕业,成绩好的同学便去上中专、中师。因为三四年后,就可以工作,就可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境况。志存高远者或成绩稍差的人,才去上高中。我,属于后者。
随着年龄渐长,逐步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。虽然不全信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古训,但深知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仅此一条。因为自己出身在农村,深知农民 的酸甜苦辣与万般无奈。说什么跟天斗,跟地斗,其乐无穷?实则是苦不堪言,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田园梦幻。作为农家子弟,可供选择的路子太少。
当时,高校的门很狭窄,人们形象地比喻高考就像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,最终只有极少数人能通过独木桥,进入那些传说中的象牙塔。似乎高考是唯一改变命运的出 路。其实,那时东南沿海一带,改革浪潮已是风起云涌。“下海”,成了一个时代的流行词。记得有一次,自己也差点下了海。当时,因家贫等原因,自己几次差点 辍学。适逢我们乡有次搞“温州劳务输出人员”,我和另两个伙伴都报了名填了表,差点随民工潮去温州下了海。但后来,被父母挡住了,继续上学。人生的路虽然 很漫长,但关键时候只有几步。这是人生的一次转折点。如果当初下了海,可能会……当然只是假设,但一切皆有可能。
十余年寒窗苦读,历尽百般艰辛,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。亲朋好友为之欢欣振奋,也成为乡村邻里一段时间的谈资。当时,我们家是又喜又忧。忧的是一年要 交1400多元的学费及住宿费。那还是各种高校里,收费较低的了。那是1994年,全国高校开始实行并轨制,高校试着收费;毕业时,不再包分配,学生要自 主择业,且美其名曰“双向选择”。
挤进北上的列车,千里迢迢西北望。伴着beyond乐队的《光辉岁月》、《海阔天空》,读着金庸的武侠,看着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啃着白面馒头,还有朔 风飞雪,大漠孤烟,长河落日……火红的青春,流金的岁月。四年的大学时光,激情而多彩,短暂而充实。大学如同一座熔炉,用四年时间,把每一个学子锻铸成各 式各样的器物。
走出学校,但学习并没结束。因为社会这所大学,才是一所真正考验人的学校……

(四)21世纪:新世纪的多元性
记得小学、初中时,不时会碰到老师要求写《畅想2000年》之类的想像作文。总感觉到,2000年,是多么地遥遥无期。总是以为,到了遥远的2000年,我们的国家将会非常的富强,“四化”肯定已经实现……
梦未做完,匆忙之间,新千年2000年便迅速赶到。进入21世纪,个人以为,“四化”中基本实现了三化,农业现代化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要不然,“三农问 题”(农村真穷、农民真苦、农业真危险)就不会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忧心的国是之一了。于是,国家开始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,城市开始反哺农业。于是,连续两 年,中央的一号红头文件都是关于商讨“三农”问题的。减负免税,开始让亿万农民兄弟松了口气;扶持农业,逐步让农业焕发新的生机……
大学毕业,融进满眼钢筋混凝土的城市。我开始描绘属于自己的人生画卷。勤勉敬业,精益求精,倾自己所学,全身心投入工作。珍惜来之不易的现在,珍惜所处的大好时光,竭尽所能,去挥洒自己的青春年华。
忙碌之余,看《天下足球》,熬夜收看欧洲杯、世界杯,如痴如醉,乐而忘忧。闲暇时,邀上球友,挥拍酣战三百回合。或倚楼横笛,尽遣喜怒哀乐各种思绪。或呼 朋唤友,品茗神侃;聊QQ、上BBS、网上冲浪……新世纪的生活方式是多元的,娱乐更是多彩的。音响设施、装潢设计现代的影院,让人尽情享受光影世界的精 彩。上世纪的露天电影,已成为一种遥远的怀念。
每年都要回上四五次老家,农村显然远没有媒体上报道的那样富裕繁荣,仅是基本解决温饱而已。汽车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颠簸穿行,车内是一副副饱经风霜的、朴 实淳厚的面孔,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乡音。透过窗外,眺望苍茫而贫穷落后的山乡,常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沉重。虽然不会热泪盈眶,但还是会有“哀民生之多艰”, 独怆然而涕下之感。
如今的农村多数家庭有了电视机,住进了砖木结构的房子。肚子倒是不会挨饿了,但如何富裕起来,则是亿万农民兄弟最期待、最关心、最困惑的问题。于是,许多农民兄弟姐妹,便开始涌进城里打工淘生活,也就有了民工潮。
即便在城里,虽然在GDP连年增长的同时,但城市各阶层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,各种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,贫富不均、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等问题,正越来越引起 人们的关注。许多下岗工人、城市低收入家庭,肩上还压着三块巨石:教育投入、昂贵的医疗、住房问题。还有,经济的迅速繁荣,超过了人们文明素养的提高速 度,物质与精神产生的极大反差,从而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现象,让许多人产生彷徨失落、迷茫困惑。
在新的世纪,总有许多问题让人忧心忡忡,总有许多事情让人迷惑不解,总有许多事件让人义愤填膺,总有许多现象让人嘘唏不已,也总有许多事让人振奋激昂,也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动落泪……
当然从宏观方面看,进入21世纪的中国,已逐步走向富强,综合国力大大增强,国际地位日益提高。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灾难,中华民族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一 致,挺起了不屈的民族脊梁,扛了过来;举世瞩目的2008奥运会,中国人民给了全世界一个惊喜。相信,我们的党和国家也会解决好“三农问题”,最终逐步实 现共同富裕,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,同享和谐盛世。
新的世纪,让人欣喜的同时,也时常若有所思……

(五)遥望未来:笑看风云淡,从容人生路
驻足2008年,让人感慨万端。也许,这个即将挥别的2008太过不平凡,大喜大悲,多灾多难,以致深深影响甚至改变着很多人的思维和眼光。世道无常,人事多变。宜常怀感恩之心,常怀测隐之心,常怀奋起之心。
无论如何,自己很幸运属于70版。与80后、90后相比,多少经历了一些苦难和挫折,不至太过娇嫩。想想60版、50版,何以言苦?幼时感受到了国与家物 质方面的极度匮乏,对饥饿、苦难、挫折等艰难困苦的概念,有较深的体验。但随之,却幸运地躲过了文革浩劫的冲涤。得以完整地接受教育,虽然求学之路有些艰 辛,但心愿已足。赶在高校扩召之前,顺利修完大学学业,顺利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,已属庆幸。不怨天,不尤人。因为,只有时代可以选择你,命运则由你自 己掌握。同处一个时代,有的人自甘沉沦碌碌无为,有的人却奋起拼搏一展宏图;时代大潮浪淘沙,有的人随波逐流,有的人激流勇进……
现在的70版,刚过而立之年,大多数家已成业正立。他们现在大多在努力工作,挣钱买房子和抚养小孩以及赡养开始年迈无保障的父母。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, 在少年时代经历了理想主义的启蒙,成人后也经受现实社会的磨砺。可以说,他们是健康而理性的一代,不会太沧桑,也不会太偏激。敢于用合适的方式,表达自己 的观点,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。虽然上有老下有小,还有兄弟姐妹若干,但他们也正是豪情满怀放手干事业的黄金时期。此时的他们,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,有了 一定的社会阅历,自强自信、乐观积极,理性执着,精力充沛,意气风发,踌躇满志,正在成为社会的骨干中坚……
风云激荡三十年,驻足回首亦从容。事实胜于雄辩,谁也无法否认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。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,但也不宜过多地粉饰,而应客 观理性地认识新时期所面临的各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。如提高国民收入水平、完善社会保障、净化社会风气、完善吏治严惩腐败等等,如此,才是真正地、负责任 地去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。
30年风云,30年探索,当你昂首挺过来后,才会理解“苦难是一笔财富”的真正含义。当然,谁都不愿主动遇苦受难,但上天注定要考验你,你就别无选择,必须扛住,风雨兼程。并期待,风雨之后的碧空如洗,还有环舞长空的彩虹……
笑看风云淡,从容人生路。明天会更好,国家如此,个人亦如此。

版权声明:戴亮 发表于 17年前,共 5606 字。
转载请注明:激荡三十年 回首亦从容 | 戴亮

您可能感兴趣的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